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为老师,对教学的追求是永无终点的;作为教学,时代、课标、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其必然是日日求新的。探索教学是教师、学校永恒的课题,同课异构就是探索过程的良好载体。
2019 年 3 月 13 日,广州二中物理科组与兄弟学校——深圳实验——进行了题为《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同课异构。我校担任上课任务的老师为郑扬威, 深圳实验是宋泽红老师。两位老师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而又深受学生喜爱。宋老师教学风格严谨而又活泼,课堂知识容量大,教学的推进严谨工整, 丝丝入扣,举例生动详实。宋老师从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供需关系”入手, 先讲解了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分析汽车拐弯、火车转弯的模型,并且利用仪器演示了赛车因速度过大冲出跑道的例子。而后,宋老师转入对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分析,对最高点的临界速度再次回顾、强调后,演示了他自己开发的绳球、杆球模型,学生情不自禁地惊叹鼓掌,看到理论的结论在现实中的演示印证,学生的理解深刻了、印象也就形象了。
宋泽红老师演示“绳球模型”和“杆球模型”
郑扬威老师的课堂一贯秉承着我科组的传统:富有亲和力师生互动,表达声情并茂,知识讲少、讲透。郑老师同样从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供需关系”入手, 整节课只讲解了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实例,分析汽车拐弯、火车转弯的模型,在分析的过程中与学生讨论交流,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圆周运动能够进行的条件是供需的和谐、如果供需关系破坏则向心或离心运动,同时又进一步进行理论的推导,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在其中贯穿了分析方法、作图的细节习惯。
郑杨威老师在上课
两节课后,两个物理科组坐下来细细品评。两位上课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我校郑老师虽说年龄上年轻一些,但其老练的课堂推进、强大的课堂掌控力,都令大家佩服,对课堂知识的整体设计上突出重点、详解难点的理念也得到了高度称赞。宋老师自不必说:教学功底扎实,实验设计巧妙合力,语言简练、逻辑清晰、课堂知识容量大,宋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其值得学习的点很多。容等日后慢慢消化与应用。
两个学校的教学风格和理念略有区别,但都是学生喜欢的课,我们双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教学本如此,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当我们真正开始思考教学、审视课堂的时候,其实,每一个课堂里,都有我们值得思考、学习的地方,那时候,放眼望去,杏坛之上,应是满目春光。
听课老师进行评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