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悟电场,同课异构展新风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需要通过交流和探索去成长,同课异构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成长方式。
2019 年 10 月 16 日,广州二中物理科组与兄弟学校——东莞中学,进行了题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同课异构。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电场”这一概念是高二理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极度抽象的概念。正因为它抽象,学生们难以接受它的定义,难以理解它的内涵,自然也难以灵活应用它处理实际问题。我校的庞珍玲老师与东莞中学的蚁晓珊老师精心准备,各为学生们准备了一节视听盛宴,两校教师也从中受益匪浅。概念课一般可分为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三个环节。两位老师在这三个环节中教法各异,但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可谓是殊途同归。
我校庞老师形象亲和,语言生动有趣,授课时富有感染力。而东莞中学的蚁老师姿态落落大方,授课时逻辑严谨、语言精练,关注学生,课堂效率非常高。
在建立概念方面,我校庞珍玲老师从“握手”和“风扇吹风”等生活出发,结合物理学史创设矛盾,引起学生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验让学生感知到电场是有强弱的,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库仑力来反映电场强弱,最后结合具体计算以及对“台风等级”的类比,得到了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东莞中学蚁晓珊老师同样为建立概念构造了“台阶”:
(1)以“重力场”为链接,将库仑力与重力作比较,建立“电场”的概念
(2)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验,建立“不同区域电场强弱不同”这一观念
(3)引导学生分析描述“重力场”强弱的方法,迁移到“电场”强弱的研究中,
建立“电场强度”这一概念,并得到其定义式。
庞老师主要从生活角度进行类比,蚁老师则紧紧扣住“重力场”进行迁移,方法不同,但从学生们情不自禁的惊叹击掌声中可以知道,两位老师的目标都达到了。
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这两方面,我校庞老师的策略是:先研究学生最熟悉的知识——电场的矢量性,从多个点电荷情景出发,应用场强叠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再讨论单个点电荷电场的决定式,最后研究单个电场的电场线,再拓展到等量同(异)种电荷的电场线。东莞中学蚁老师的策略是,先从比值定义法入手,紧扣加速度的定义式,多角度了解电场的定义式与决定式;从单个电荷的电场,过渡到多个电荷的电场叠加,再顺势(实验演示)得出了等量同(异)种电荷的电场线,最后总结出点电荷的电场线。两位老师的课堂容量大,但逻辑清晰,为学生创建了足够的台阶来认识概念,应用概念。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紧跟住老师的步伐,在各个环节都有正面的反馈。
庞珍玲老师生动讲解
莞中蚁晓珊老师精彩类比
课后,两校老师围绕两位老师的教学展开了充分讨论,与会教师各抒己见,对这两节课提出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点评和建议。老师们表示,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有共同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围绕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概念的内涵。但各自用的教学策略却又不一样。庞老师的课堂多用生活情境类比,从学生熟悉的例子、情境出发,引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等概念,每个知识呈现的过程都设置了应用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整理的时间。庞老师的时间控制很精准,环节设计详略得当,交给学生的时间足够多,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蚁老师的课堂,多用研究方法相似的物理案例进行迁移式教学,旧瓶(科学方法)装新酒(新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比较顺畅了。另一方面,蚁老师提问精准,逻辑严谨,板书线索清晰,重难点突出(不同颜色的笔记),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他老师对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建立电场概念,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老师说,可以在课前播放关于法拉第的科普视频作为铺垫。有的老师提出,有的动物,如蜜蜂、鸽子是能够感知到电场的存在的,可以以此引入电场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交流了关于本章节知识处理的一些经验和意见。
两校老师各抒己见,共同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今天的交流中,大家都各有所得。六校的交流,推动了相互的进步,希望我们这一群专注教学的同道者,友谊长存。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