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成就大师:弗洛伊德的另一张画像
作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1
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开父亲,父亲的形象各不相同。弗洛伊德认为,父子斗争是人类历史的一种恒长现象。他的观点影响同时代的很多人。比如卡夫卡的小说《审判》,描写了一个对儿子进行暴君统治的父亲对无法摆脱父亲暴戾阴影的儿子死亡判决。这篇小说既是卡夫卡与父亲斗争的产物,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
那么,弗洛伊德到底是什么形象呢?有一张他自己认可的标准照——那张经典的手夹雪茄,目光深邃、神情严肃、凝视远方,仿佛把一切看穿、看透的照片。很多书都用此照片做了封面。从照片中我们读出了作为人类精神的捕手、心理分析大师的冷酷严肃,一丝不苟。似乎他的形象成了他观点的实践者。然而,这只是弗洛伊德展示给公众的外在形象,他的另一张画像却鲜为人知。 德国研究弗洛伊德的著名学者、社会学博士,编有多种研究弗洛伊德的书籍的夏埃尔•施罗特,首次将弗洛伊德给子女和孙儿们的500多封书信结集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和蔼、亲切、慈祥、善良、无微不致关心子女的父亲和祖父,让读者看到弗洛伊德另一面:柔情的形象。
团结、互助、关心:人性深处的挚爱
弗洛伊德共有5个子女,外加孙儿,两代人也有10多个人了,他连续不断地给他们写信,甚至把每周二定为写信日。这源源不断、滚烫的爱就这样发散出去,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战争期间也阻挡不住。一家人虽然不在一起,却因了这些家书——宛若用爱心编织的红线,把大家联结在一起,使彼此相互了解,及时知道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让一家人共同面对艰难,齐心协力,渡过难关。这些关爱无处不在,虽然读起来很平常,但却让人感动。请看细节:每个子女、孙儿过生日,弗洛伊德都要写信祝福,并汇款或寄生日礼物,给儿孙们开立账户,存生日礼品基金;给孙子收集邮票,支持孙子的集邮爱好,告诉孙子家中的趣事,如:露台上,发现的一个乌鸫巢,里面有一些大雏鸟,鸟妈妈嘴里衔着蚯蚓给她的孩子们喂食;美国女友居住的相邻别墅里,有3只狼狗幼崽,滑稽的到处爬来爬去。在信中与孙子猜谜语;鼓励读书,亲自给女婿马克斯邮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孩子们遭遇打击情绪低落时,鼓励他们,乐观向上,女婿马克斯在失去了妻子、小儿子后,他一直资助女婿和外孙。他在信中写道:“你看,我无论在哪个角落都会一直保持乐观。”“ 我想劝你,不要为太多事情担忧和折磨自己,要对你们的青春抱有更大的信心。以你老岳父的漫不经心为榜样吧。” 给儿子奥利、儿媳韩尼的信中写道:“我知道你们两个非常无辜的遭遇了德国的困苦状况。这里也是难以形容的糟糕。偏偏我感觉不到危机。我们希望,1926年是一个好的开始。为什么不呢?你们还那么年轻。”
智慧、幽默、信心:让生命更有力量
弗洛伊德的智慧和幽默无处不在,那怕是战争年代。他对战争发展的预判,每次度假中的写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无不彰显出他的智慧。他的幽默则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上,当恩斯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写信说:“作为老二敢于跟在如此优秀的哥哥之后来到世上,他的勇气让我立即对他心生好感。”无论是眼前的物质困难,还精神出现危机,弗洛伊德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比如,他的女儿索菲,由于第三次意外怀孕而伤脑筋,或者她的丈夫马克斯,在战争前线患上神经官能症,或者他儿子马丁的婚姻危机。这些解决危机的信件,有比日常交流更突出的亮点。这尤其表现了弗洛伊德令人印象深刻的、持之以恒的追求,那就是支持他的孩子,危机时使他们振作,使他们稳固在家庭团结之中,让他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勤奋、坚持、希望:一家子的未来
弗洛伊德即使是老年患了癌症,也从没有放弃工作,只不过是工作时间由原来的9个小时改成3-5小时了。“老年人(父母)必须用尽自己最后一丝能量。只要还有人愿意支付我的劳动,我就必须努力工作。”正如他夫人玛莎•弗洛伊德1932对他的评价:“他的朝气和生活的勇气,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弗洛伊德这种严肃认真、永不放弃的作风是正直品德的一部分,是与理智的典范结合在一起的,他面对孩子们如此,在精神分析理论和自身生活实践中坚持如此,对待衰老和疾病亦是如此。什么都不放弃,为失去的东西创造补偿,这才是真正的犹太精神。摩西为这种精神树立了榜样,他给犹太民族性格打上了持久的烙印。所以,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历各种驱逐,包括纳粹集中营的屠杀,也依然生生不已,永远不败。
言传身教:教育的典范
弗洛伊德对待孩子的教育真不是如他的理论所言:父子斗争是人类历史的一种恒长现象。他从来不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来维护家长的尊严,而是因势力导,倾听孩子的意见,给出建议。尤其是在人生的关键点上,他的话都很有分量,且得到孩子们的认同。正如他儿子马丁所讲的那样,在家里弗洛伊德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孩子可以向父亲求助,并完全有权得到他的关注和帮助。“当我们真的需要他时,他会像奥林匹斯山那样高大,来援救我们,用语言和行动。”在道德方面,他要求孩子们坦诚,与他们敞开心扉交谈;他能看透孩子的心理,使对方无法对其说谎。在孩子面前,坦诚的原则,是一种尊重的表达,不是臣服,他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孩子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当然要有理由。在学习上,他主张“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与他现在喜欢的事物紧密结合,而不是把学习作为他无法理解的义务强加于他”。
总之,弗洛伊德写给孩子们的信,证明了世间最强大的博爱之心。也让我们看到精神分析作为理论和更多的临床实践,有很大程度是源于这种博爱。弗洛伊德的坦诚,对自己孩子以及所有人的严肃和宽容,这也是他科学思想和专业修为的基本点。再没有什么能比他身为父亲、祖父,更能向我们明确地展示他的人格和作品的关系了。
这些信展示的细节,让我们看到,爱心成就大师,没有爱心的人是成不了大师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