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在线>学海堂>书香校园>详细内容

书香校园

感时应物:生活美学的根本之道——记二十四节气与古典诗歌读书沙龙

来源: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7-10-25 10:21:38 浏览次数: 【字体:

诗歌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者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之结晶,而前者,则是节气瑰丽之处的最美载体。在10月23日“霜降”这个节气日子里,我校图书馆于读者之家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与古典诗歌”的读书沙龙。主讲者徐华老师带领同学们由诗歌切入,以最精致的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探觅古代人民智慧之结晶、细味众生万物之荟萃。

以《红楼梦》第七回中提及的一计药方子为引,徐华老师解读了方子中不同节气对应的不同制方,表明节气与古代人民生活的相互融合性与深入性。此种妙趣横生的开头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他接着提出:二十四节气是对四季变化规律的总结,是关于时间的文化;它不仅是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更是“旧邦新命”的生活方式——

针对这一总结性的观点,徐华老师又详细解读了诗歌与二十四节气的三种融合方式,并旁征博引,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

首先,他提出第一类节气诗歌是“随思寄景,四时感怀之作”。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为首例,作者在春雨节气中细听雨声,却难以抑制心中的郁闷,满是对官场之厌倦与对家乡之依恋。另外,《小雪》、《孟冬寒气至》为例,剖析了诗人所表达的不同身份的人各自不同的微妙感情,而节气能对人的思想感情造成影响,正如立春时人们心中充满对新生的向往,清明时人们则因哀悼逝者心怀哀思。

而后,徐华老师又提出第二类节气诗歌是对节气变迁时的自然及生活处境的反映。他举了同学们熟悉的《观刈麦》一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芒种时节,人们皆勤于劳作垄中,且“力尽不知热,但求夏日长”。这首诗淋漓地体现了人们在不同节气所进行的不同生命活动,以更好地掌握一年中的最好时机。

最后一类,徐华老师总结道,它们体现了对节气变迁时不同的民风民俗。以大文豪苏轼的《减字花木兰•立春》为例,其中的“春泥春杖”“ 春幡春胜”的民俗朴素而风趣。民俗同时也是节气最典型的“标签”,不同节气中有着不同的民俗,它是人们顺应自然,并融合了自身精神文化精髓的产物,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在接近尾声时,大家的交流从诗歌与节气的结合现象,逐步地深入到对自然生命意义的探讨。在徐华老师看来,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深切的人生哲理——顺天应时,循时而动。他告诉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更应当继承祖先优秀文化传统、发挥文化的认同价值,更应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万物之灵,又是自然之子。“我们要尊重自然而不肆意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完全服从自然,发挥人的能动性却不狂妄傲慢。”他还提醒我们,“任何生命都在演进中把握自己的时间,如果我们不把握到自己的时间,我们就会被圈子的时间、网络时间、微信时间、社会时间裹挟走了。”这是徐华老师给同学们的心灵启迪。

最后,他以文化学者沈胜衣的一句富有思想深度的概括性话语作结:“气节是时序的刻度,正隐含了历史的凝结和生命的变化。”

本次沙龙持续时间不长,内容却丰富多彩,引人深思回味。徐华老师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会感时应物、体会生活美学的盛宴。正所谓“无节气,无气节”,有了这次沙龙经历,相信同学们都能更用心地发现万物规律,并把握、运用它,从而做到心灵上的最终觉醒。行自律之举、秉平和之道,成为更懂生活的人。

 

沙龙现场

学生提问

师生大合影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