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家——记第30期“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读书沙龙
“在二中,或者在任何环境下,个人成长到什么地步似乎只与个人努力有关。但回头一看,个人成长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在不断地支撑着我们。”物理科的王维清老师顿了一顿,像是在回忆着那一段艰难却辉煌的新中国发展史,“就好像我一样,千千万万的人从山里走了出来。”
10月14日,在读者之家,三十余学生与王维清老师共度了一个有意义的下午。物理之外的王维清老师是善谈的,是幽默诙谐的。他对国家深切的情感和深刻的才思终于展露一角——这一次,我们对“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维清老师是六二年生的,当时正值建国十三年。直到现在,王维清老师称得上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建设者。看过了改革开放,看过了香港回归,看过了那场开在家门口的奥运会。随着阅历与经历的与日俱增,他对革命者怀抱着愈发真挚的情感。
中国的革命者中,有的是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生求法的人。其中,不乏朴实的平头百姓,“他们不是神,他们也都是人,但他们都是伟大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是他们在后面支撑着这个国家,支撑着中国的每一个人。也许于新世纪出生的我们已经离喧嚣着战火,或是满目疮痍处处渴求革新的年代很远了。如今我们生活在衣暖食饱的明媚阳光中。对很多人来说,革命者无私的奉献与牺牲就像过时的老电影,只留下了一点依稀的印象。所谓的家国情怀,奋斗的革命精神,似乎在各自逐利的新时代渐渐埋没,与人们渐行渐远了。但王维清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家国情怀,只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成长,这其实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他说,当时刚建国那会儿,日子还很苦。周一到周五都要干农活,周六上山砍柴,周日剪猪草。一直到了78年,他高二。“从西安到县城的长途汽车要走十个小时,如今只用两个小时。当时觉得望不尽的路,如今却觉得一眨眼就到了。”
后来,他从山里考了出来。“全年级300人,只考走了我一个。邻里街坊纷纷过来道贺,一个劲地夸我们烧了高香,祖坟要冒青烟啦!”
至于现在,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了,高楼大厦林立。从长途汽车到贯通南北的火车,再到象征中国速度的铁路。千千万万的人从山里走了出来,千千万万的人走进了大学堂。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发展前途也好了,中国人挺起了腰杆,中国民族站了起来。所以,“我既为你们学业繁重而感到心累,又那么的羡慕你们。”王维清老师这样说道。
王维清老师还与我们谈及了抗美援朝时,毛主席陷入的两难境地;毛主席去世时,国民真情恸哭;香港回归时的举国振奋;还有1999年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的众人激愤。这一切都给他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启蒙。“弱国无外交,”老师强调说,“中国现在已经富强了很多,但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我们要加倍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王维清老师用这一句话结束了这次的沙龙。暮色渐紧,听完讲座的每个人的脚步似乎都加紧了些。同学们各自回班“报效祖国”了。
读书沙龙听后感
高一(14)班 黄思雨
对于王老师的沙龙分享,说实话,一开始并不抱有很大的期望——一方面自己从来没参加过这类活动,只是好奇想看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另一方面因为王老师是物理老师,讲关于“家国情怀”能有什么可讲的呢?但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一个物理老师,竟也能把“家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割猪草,砍柴,建土坏房······这些情节,在我听来是熟悉又不可想象的,前者是因为也听家里父母长辈说过,后者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成长的环境与他们截然不同。
从一个月只有37.5元的工资,到现在上升至上万元的月薪,从一条躺在马路中央也不用担心被车撞死,到现在“车位难求”;从曾经只有寥寥无几的大学生,到现在一所所高校林立······在王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也仿佛乘着历史的快车,见证了中国的蜕变。
中国的强大,才使我们远离了战火与硝烟。战争远吗?不远。叙利亚的人民,此刻也正遭受着战争的折磨,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的人们,因为恐怖袭击,而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但在中国,一起似乎很平和——至少对我来说:我并没有受到什么贸易战的影响。为什么?因为中国强大了,中国有实力对抗美国了!可能美国在很多方面比我们强,但中国人,有种精神——超越!我们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沿。我们不畏美国霸权,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是我们国家的成长。国家的成长,促进了我们个人的成长,而我们的成长,使我们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个人离不开家国,个人要有家国情怀!
真的,来听王老师的读书沙龙,我很幸运,收获很大——一种心灵的成长。愿我们个人更努力,祖国更富强!
期待下一次的读书沙龙活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