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记第31期“书影摇曳”读书沙龙
秋季过半,金风送爽,习习柔风裹挟和煦阳光,徘徊在图书馆的窗棂边。图书馆里,高三学长吴佳豪和杨子燊带来了一场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读书分享会——“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如期举行。博览群书的他们,以奋斗主义和虚无主义为中心与我们交流了心得体会,并向在座的同学们推荐了一些与此相关的书籍。
不服输的奋斗主义精神
以《人生海海》为例,上校、老保长、主角的人生态度各有不同,其中也不缺乏积极勇敢的奋斗主义和淡泊旷达的虚无主义。上校虽遭人诬陷,但仍坚强地活着;主角的爷爷不被村里人理解,也依旧热爱生活直到自然死去。对于“好死不如赖活”,杨子燊学长认为:“轻松地死去不如痛苦的活着。有时候,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活着却不容易。”他用余华的《活着》举例——历经磨难的福贵最终成为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这种不服输的态度,正是我们在人生中所需要的,能使我们在重压和苦难中继续负重前行。
虚无主义的利与弊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一次等于没有”——人只活一次等于没有活过。吴佳豪学长认为,这种过度的虚无主义叫做悲观,而适度的虚无主义叫做豁达。如日本文学,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它不同于其他文学,是因为它们总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悲凉之情,让我们觉得它的价值观是消极的,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大多是骨感而不是丰满,便体现在此了。“《老人与海》中老人努力的结果却是零,失败使我们沮丧,而虚无主义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失败所带来情绪负担。”吴佳豪学长这样说道,“所以,我们便要学会适当丢弃,减轻自己的负担。”
文豪苏轼的人生态度
吴佳豪学长分享了他最喜爱的诗人苏轼的作品《超然台记》,提醒我们内心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苏轼的一生辗转于各种恶劣环境,却也能作诗自娱,与百姓同甘共苦。他既没有杜甫那样近名近利,也不像嵇康那样不问世事,他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所以他的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抬头望月
学长认为,“毛姆作品的流畅程度不亚于村上春树,对话不那么多,语言更严谨华丽”。经他总结:无论是33万字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是40万字的《刀锋》,亦或是他即将要读的《人性的枷锁》,前前后后林林总总,无非围绕两个字展开——人性。《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画家,放弃安稳生活,于穷困中苦苦执着于艺术,最后客死东南亚的小岛上。“这并不是一个奇怪的选择,是人性。”吴佳豪学长更是直言,追求什么样的生活都不可耻,但都需要你脚踏实地的付出。
“若是自己心愿向往,奢华生活也好美丽灵魂也罢,前提是不要背离自己的人性,不要背离自己真正想要的。”
学习方面
临近活动的尾声,吴佳豪学长就大家最关心的学习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长认为,高考虽能改变人生,却不能决定人生——决定人生的是自己的态度。努力,其实是给自己的交代,我们没有必要计较于一次次的排名,最有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和自己比——对前阶段学习效果满意、觉得自己尽力了,即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学习已经很辛苦,我们不能在辛苦之余给自己加思想包袱”,“态度才是应有的”他说。
平衡
学长们认为,在奋斗主义和虚无主义中寻找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过度奋斗或过度虚无皆不可取,我们不需要过早地定义自己的态度,而应该尝试着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坚定下自己想要何物。
“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拿来养别人眼的”——活动的最后,学长以《人生海海》中的这句话做结束语,希望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漫漫人生路中反复打磨自己的人格和态度,找到自己的所爱和幸福。无论积极主义虚无主义,其实只是保持自己情绪的方法,给予生活动力。
转眼间分享会已到达了尾声,这一次书友间的交流也永远定格在了那张合照上。走出“读者之家”,每个人都通彻明悟,豁然开朗,相信在这个秋日午后,大家所吸收的知识和对人生态度的定义,将在日后的时光中时刻相伴。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