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在线>学海堂>书香校园>详细内容

书香校园

用舍由人 行藏在我——记第40期“书影摇曳”读书沙龙活动

来源: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1-04-16 09:27:07 浏览次数: 【字体:

    从《题西林壁》到《水调歌头》,从《江城子密州出猎》到《赤壁赋》,“苏东坡”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学生文化记忆里最亲切的名字。4月12日下午,语文科王汉文老师在读者之家为我们带来了以“失意人生的诗意超越”为主题的读书沙龙。当我们跟随老师的讲述,进入历史时空,才终于触摸到这位享誉中外的大文豪生命真实的肌理。


202104160921575478.Jpeg


首先,王汉文老师介绍了读苏东坡的必要性。除却语文学习的现实需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能在儒佛道之间自由行走的人,诗文书画方面的集大成者,苏轼的生命经验与文学实践水乳交融、紧密相嵌。他留下的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与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也因此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东坡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道家气度,有“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的般若之智,也有“化为黎母民”的君子仁义。他笔由心转,心念笔动,命运颠簸,而精神自有轨迹。每每落笔,皆是当下性灵的自然流露。

苏轼的人生无疑是失意的。他少即卓荦,志气英远。嘉祐二年进京应试,他凭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使欧阳修赞叹连连:“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如此少年英才,却五次被贬,仕途坎坷。一朝乌台事发,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四载黄州磨难,苏轼任并无实权的团练副使一职,处处受人监视。霜寒夜凄之时,他也曾难抑悲愤,寄诗胞弟:“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一生颠沛流离的他,在婚姻上也是不幸的。读《苏东坡传》时,部分同学因苏轼有过三任妻子而批评他的感情观。对此,王汉文老师表示不赞同:“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苛责古人。换种角度看,苏轼与王弗、王闰之、王朝云是相互成就的。没有王弗,就不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深情;没有王闰之,就不会有‘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的相伴之情。也正是这些作品,让她们的生命在诗词中成为永恒,使我们仍能感受到这涤荡千年的情思。”


202104160921572420.Jpeg


而今我们回溯苏轼的生命轨迹,一切真真如《边城》中所言:“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又如宿命的必然。”王汉文老师强调,是先有苏轼,再有苏东坡的:“苏轼被贬黄州,成为苏东坡,他象征着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珠穆朗玛。”他被政治驱逐,黄州惠州儋州的山水却为他搭建起文学的空间。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被贬惠州后,苏东坡提笔写就《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诗稿传到京城,宋哲宗见他过得如此滋润,便将他贬到更为偏远的儋州。这一次,苏东坡学聪明了。当地百姓送来生蚝,苏东坡将肉浆入水,与酒并煮,发明出无双美味的食法。他叮嘱儿子苏过不可对外人说起:“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尽管在“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日无”的境况中,苏东坡仍能研究养生三法,借鉴古籍中的龟吸之法,调整呼吸吐纳,写成《谪居三适》。走出世俗人生的失意,苏东坡的人生真正完成了诗意的超越。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王汉文老师谈到诗意超越的原因时如此说道,“但对于人,人生中一切都与家庭、社会、时代分不开。”苏东坡生于不以势屈的西蜀,母亲程氏亲授之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足见其家学深厚。诗意超越的完成,处处有因缘际遇的羁绊——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的手足之情、“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尚文宋风、赏识提拔的恩师欧阳修、宽容的上司陈知府、常在身边宽慰的好友、患难时出言相助的贵人…… 

就苏东坡自身而言,他的诗意人生离不开儒家、佛道思想的引领。王汉文老师认为,苏东坡精神的内核始终是儒家思想,灭蝗虫、修水利、整西湖,儒家“仁人爱物”的君子风度主导着苏东坡的抉择与生活态度。“孔夫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苏轼把这句话改成‘用舍由人,行藏在我。’主观能动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提到这段小故事,王汉文老师不禁赞叹,苏轼是“真性情而非假道学”。而在某些时刻,佛道思想往往从缝隙中升腾,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成为一种生命的慰藉。再佐以他乐观外向的性格、备受欣赏的才华,最终滋养出穷达皆可、来去自如的胸襟。王老师将其归纳为巧妙生动的一句——生活可讲究,也可将就。

斯人往矣,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何以如此崇敬、欣赏苏东坡?或许是因为,古往今来我们争论不休的“入世与出世”的命题,在苏东坡身上,似乎得到了一种最通明的解法。苏东坡的精神是通流的。他非桀溺,不做辟世之士,他守的是一颗仁人爱物的本心。然世事如梦,人情似云,在山水辗转之间,他懂得诗意之可贵,懂得生命的大江大浪不仅在官场澎湃的道理。正如王汉文老师所说,苏轼绝非愚忠。他的生命中有了诗,便是永远为自己保留了余地。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种种,本无障壁,万物皆备,百学可通。我们所要求的自由,是以自在澄明的诗心,代替对生命狭隘的占有冲动。用舍由人,行藏在我,或许,这也是一种自救。

                          

202104160921577787.Jpeg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