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在线>学海堂>书香校园>详细内容

书香校园

《长安三万里》里的李白与道教——2023鸣蝉读书会圆桌悦读沙龙小记

来源: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3-12-07 16:10:04 浏览次数: 【字体:

    2023年11月28日下午,广州二中图书馆开展主题为“从《长安三万里》看李白与道教之关系”的鸣蝉读书会。来自暨南大学的池雷鸣、张振谦教授和广州二中的师生一起“圆桌悦读”,在共飨茶点间,畅谈观影读书的心得体会,分享李白对于个体的生命启示。

IMG_6091

活动伊始,暨南大学的池雷鸣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圆桌悦读会”的概念。“圆桌悦读会”以围桌漫谈的形式,提倡在平等的对谈关系中,在去中心化的对谈方式中,由每一个个体的思想火花碰撞出更多元的思考,丰满整场读书会的精神内核。

IMG_6121

作为道教徒的李白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但另一重道教徒的身份却为其文学才华所遮蔽。对此,张振谦教授向在场师生推荐李长之书《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这本书和电影《长安三万里》都将李白道教徒的身份突显出来,呈现出更丰富的李白形象。李白的诗歌中的自由美与他的道教徒身份有密切的关系。当下我们对道教的误解,其实始于明末对道教的丑化。张教授认为,《长安三万里》抓住了李白本质上的道教思想。他提出,“大鹏”图腾是建构这部影片的线索。从道家经典《庄子》中幻化而出的大鹏,是自由搏击天地间的神鸟,而这构筑了李白一生的信仰。

张永和老师自述个人生活中与道教的关系,提出道教在当下已经渗透到日常,在中国生活离不开道教。而李白出世和入世的纠结的心态,其实就是他一直在纠错的过程,这也是他人生的积极之处。

就李白的道教徒身份和诗中援引的《庄子》等道家经典,段雪婷老师提出了道教和道家之间关系的追问,两者在李白的身上的反映是否有不同之处,与当时的时代又有什么关联?

张振谦教授追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指出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其实是一个现代人的命题。两者在古人的观念里是不分的。李白生活的唐代,道教非常兴盛,其地位超过了儒、佛。

文化交流的“道家”

池雷鸣教授提出明末以来“道教”的底层化和丑化,让民国时期的许多作家都批判道家。

但海外文化却呈现对“道教”的吸收。而在当下的时代里,网络文化中也鲜明地表现出道家色彩,比如“飞仙”等等游戏,都融入了“道”的文化元素。

段雪婷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回应了当下流行文化中的道家元素。她以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学作品《雪中悍刀行》为例指出,其中神秘莫测的江湖世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都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孩子们疲惫的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的英雄梦想。而这是儒、佛所没有的。

张振谦教授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指出,道家的思想和西方的精神追求高度契合。西方文化追求个体的圆满,把个体张扬到无限大,这与道家对个人自由、力量的推崇是一致的。以《道德经》为例,《道德经》是我们的传统经典中在海外翻译数量最多的经典,仅次于《圣经》。

庞大的数目之后,是西方世界对《道德经》所承载的道家思想的认可。

IMG_6299

儒道之中:李白的人生观

曾育林老师从个人与秩序的关系之角度指出道教的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思想与统治秩序之间存在罅隙。因此,李白的痛苦,是构筑了他生命本质的道,也构筑了他和统治秩序之间的鸿沟。 

IMG_6283

池雷鸣教授指出,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其实儒释道三教呈现的是融合一面。我们在李白、高适、杜甫等人身上都能看到三教投射的影子,只是处理好三者关系的诸如苏轼之人,豁达乐观,而李白的痛苦,可能就是他没有处理好儒道的关系。我们从这些人物反差上,要反思到的是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多元一体”性。

刘细细老师从家庭的观影经历出发,提出了当代年轻人应该选择何种生活道路的思考。她进而解释了李白的人生之路,其实并非只有“道家”的自由洒脱,其实也包括儒家的“功名”,只是李白并不是一种想占有的态度,而是追求“事了拂衣去”的功成身退。把两种人生进行对照和演绎,我们看到不同生命的碰撞,也反思自己的人生。所以李白痛苦吗?这个痛苦是不是我们站在自己儒家的角度来观照他的?

IMG_6205

关于儒道的人生之路,张振谦教授从影片的名称《长安三万里》的理解进行阐释。“长安”是理想的指代,影片是高适和李白的两条道路,一个是道家,一个儒家。两大人生道路,是我们基本的选择,所有的人都正走在其中,或者正在选择其中一条走。李白“功成身退”,其中“功”的指向又无法摆脱儒家语境。而《将进酒》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鲜明地表现李白的内心深处还是“愁”的。导演把整首诗都纳入影片里,正是把李白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从儒道融合的角度观照李白,王哲老师认为李白在两条道路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一定的境界,但他依然痛苦,其实就在于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

文化传承中李白的启示

曾光老师关注《长安三万里》的片名“长安”,她认为《长安三万里》的叙述视角,是从后往前,是回忆。这部电影借“长安”的对比想表达的,其实是文化,只要诗在,长安就在,文化就在。而语文学科在当下是一个弱势学科,孩子们淡泊了文化的传承。

IMG_6323

池雷鸣教授也认为“长安”就是一个文化记忆。电影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的思考。在五四以来打破了传统之后,我们如何仍然在其中找到一个优秀的传统塑造起来。

石薇老师对读冯至的《杜甫传》,提出李白诗歌中极致的情感表达,可能是他如孩童式天真的表达。而杜甫则是对天地间怀有博爱,这种普遍性的关怀,让这个人物富有深情。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引导这个时代的学生去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张振谦教授以“生”字的内涵阐释了文化传承中李白的当代意义。道教既重视生命的长度,又重视生命的质量,提倡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李白的“生”,就是对生命和生活每时每刻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李白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启发就是生活和生命的自信心,如果给中华民族寻找一个自信心的模范,非李白莫属。

IMG_6395

最后,张振谦教授总结在中国的文化中,儒道都有他们的价值,当然也有糟粕的一面。文化自信,其实就是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而文化交流,则需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通点。

 

终审:邱瑞玲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