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在线>学海堂>书香校园>详细内容

书香校园

熊凡:与“泥”邂逅,探索土壤的秘密
第31期真人图书分享会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7 09:29:08 浏览次数: 【字体:

2024年6月6日下午16:00,地理科地质社联合本部初中图书馆举行了第31期真人图书分享会,熊凡:与“泥”邂逅,探索土壤的秘密,这也是地质社第一期地质科普讲座。

熊凡老师是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国家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广州市生态环境科普专家库成员。2015年至今,从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污染物监测与风险控制等工作。

1读者回答熊老师的提问

分享会伊始,熊老师便直入主题向读者们发问,土壤在哪里?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可以从身边观察,在公园里、居民区、学校看到土壤,这些都属于建筑用地;在农村田野里,我们可以从玉米地、水稻地、蔬菜地看到土壤,这些属于农用地。

2 熊老师专心授课

知道了土壤在哪里后,土壤里又有什么呢?事实上,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境。据统计,1克的土壤里就有10亿个细菌细胞、成千上万的菌落、超过200米的菌丝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生物,如线虫、蚯蚓、节肢动物等。熊老师通过一张张图片,详实地向读者们一一介绍了土壤中的“六大家族”:1.微动物和微生物 2.中型动物区系 3.大型动物区系 4.巨型动物区系 5.植物 6.土壤的组成物质。熊老师俨然如生物老师,为读者们展示讲解土壤中的生命,当讲到缓步动物水熊虫,读者们都为水熊虫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存能力而折服。

3 熊老师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在讲解土壤究竟是如何形成时,熊老师为读者展示了一张思维导图,清晰明了的展现了土壤形成决定于五大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土壤的前身——母岩,在气候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经历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历1000年之久,方可形成1cm土壤。熊老师不忘提醒读者们,对土壤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保护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我们的共识。

4 熊老师指导读者做实验

对土壤有了基本的认识后,熊老师进一步向读者们讲解土壤的分类,如:黑土、红土、黄土等等;土壤的分层,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等等;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如:人类生命所需的三十多种元素绝大部分取自土壤、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等;防治土壤污染的方法,如:垃圾分类、购买绿色无公害蔬果、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熊老师专业地讲解,学生们认真地聆听,而穿插其中的有奖知识问答更是让分享会现场气氛愈加热烈。

5读者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

结束了授课讲座环节后,进入读者们最期待的土壤实验环节。读者们分成6个实验小组,在熊老师的带领下,对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触摸/揉搓、用试纸检测,记录下三种土壤的颜色、气味、成分、pH值、透气性、保水性等。分享会在读者们愉快的“玩泥巴”研学中接近尾声。

6 熊老师与读者们合影留念

分享会结束后,熊老师与读者们合影留念,大家一起收拾清洁了实验桌面,也有读者继续向熊老师询问土壤相关问题,熊老师一一详细解答。本次真人图书分享会不仅让读者对土壤有了概括性的认识,增强了对珍贵的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也让读者们近距离见识到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师的工作。


终审:林泽荣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