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回声,天才争锋绘时代——记第64期“书影摇曳”读书沙龙
流年如白驹过隙,伴随着每日清晨的朗朗读书声从北冥湖飘扬到深圳大学的文山湖,转眼间二中校友李汉聪迎来了他的本科毕业。在行将负箧北京之际,他与昔日二中好友回到了二中校园。6月17日下午的学海堂四楼,几代“义忠仁”们济济一堂,在汉聪学长的带领下,共访民国时代大先生们的精神世界。
汉聪学长独出心裁地从《觉醒年代》中一句“出圈”的特殊口号“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切入,四两拨千斤地钩沉出了一幅整肃宏阔的民国学术大势,揭示出新文化运动前后学术与政治的盘根错节,和时人身处历史洪流中感受到的八面来风,展示了人文学研究的深沉魅力与无穷乐趣。
《觉醒年代》是一部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全景式地展现了“新青年”们如何汇集意志、血汗和智慧酝酿起了一场改变民族命运的运动。剧中,“新”“旧”之争被勾勒为辜鸿铭、黄侃、刘师培、林纾代表的守旧派与陈独秀、李大钊代表的革新派形成的掎角之势——然而,这段自“运动”当时就充满着自我塑造、在后代更被反复陈说和解释的历史进程,却不能如此化约。
以林纾与黄侃等反对新文学的“联盟”为例,在真实历史中,截然对立的门户使他们几无合作可能。
章太炎作为清代“朴学”家中的殿军式人物,承载着一种对前朝道学空谈义理造成士风虚诳、国力孱弱的反思传统,它强调反诸经史,实事求是对待学术问题,并逐渐发展为一种钩沉索隐、征文考献的学术范式。但“朴学”却也造成了一种对专业化、工具化的学术研究脱离生命关怀和实际社会问题的担忧。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重提义理之学、讲求文章清峻气象的“桐城派”,随着严复入主北京大学并信用徽、闽人士,迎来了它在近代史的发展高峰。林纾正象征着这座高峰夕阳残照时的最后一抹壮丽余晖,愤懑地见证了北大继任校长们对章门弟子和浙籍教师的大举选任破坏了旧有的格局。章门、浙派多革新之士,更是在学术和政治上都严重刺激了林纾,乃至大骂新文学派为“谬种”。
而章门高第黄侃,实则因与桐城的宿怨而大肆讨伐。但他所发“八部书外皆狗屁”之论,与其至为叫座的《文心雕龙》《昭明文选》课,却也致后来被与他水火不容的师弟钱玄同呼为“选学妖孽”。钱玄同在新文学思潮启发下作“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之论,实则是把本为冤家的章门“选学”与“桐城”散文扫入了同一个语境里,合并为征伐对象。在口号提出后,“选学”和“桐城”的内涵更进一步被扩大化解释和应用,演变为古代骈散文体的总称,象征了要打破的“旧文学”传统。
但也是这些在思想史上显得“犯规”的行为,背后可能孕育着巨大的变化潜力——关于“桐城”“选学”的新旧争议,身后却牵连着包括“骈散之争”“汉宋之争”等等复杂而对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影响深远持久的论诤传统。而这句口号的模糊性正意味着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传统学术分类的理论困境有所解悟,并尝试对其进行突破的问题意识萌芽。钱玄同是激进派中的激进派,可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如此壮士断腕般地自我革新,才是拯救这个“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的唯一方法。
时光蹁迁,岁月沉淀。我们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线性的、纵向的一面,要看到过去的历史记忆如何深切影响了现在,旧有议题如何被发掘、讨论、重新理解,造成新变;也要看到历史中横向的相互影响、激荡,看到同时代许多思想资源是‘横冲’入时人的世界里的,可能如‘桐城’‘选学’之辨般,是一个激烈争辩的学术氛围中的相互启迪。在那些群星璀璨的时期,能照耀到最后的天才寥寥可数,那些陨落的巨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沉睡、掩埋。“中国由古代向近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是所有这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的思想在相互激荡过程中产生的‘合力’。对这个过程的理解,需要历史智慧,也需要想象力、需要同理心。”
“历史是复杂的,文学和思想也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便是李汉聪学长告诉我们的道理。
当民国大先生们挥手向我们道别,我们步入精彩的提问环节。
连续讲授了一个多小时的李汉聪学长兴致不减,随即将手麦递向自己邀请的三位“嘉宾”,提问道“回顾高中三年,你们是否有令自己难忘或是想做却又未做的事情,如果重读一次高中,你会最希望去做什么?”
“我想高中期间要做一个更加开朗的人,去更勇敢地做我想做的事情,说想说的话。”
“我希望我能好好读书,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直到本科以后读相关方向的专业书,才发现自己对许多知识见解过于浅薄。”
……
三位“老义忠仁”们依次接过话筒,言说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岁月年华,谈述着“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的怀念与感动。在深邃的氛围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那些年的我们与他们。
后来,卓恒学长介绍了自己从事自媒体与设计行业的见闻,提示学弟学妹们专业课的学习重在掌握对应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方式,知识点的精确掌握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被渐次遗忘,但一门学科思维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却会成为我们终身受益的“无尽藏”。树远学长介绍了本科期间赴日本、韩国交流的经历,表示高中没有太多遗憾,毕竟努力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如果说对学弟学妹们还有什么要叮嘱的,那便是在高中期间在学习以外,还是多去尝试、包括试错。二中不仅是一个愿意包容你试错的地方,更在客观上把生活、学习和学生活动空间都建设的很好,这在未来高校生活都很难期待重新遇到”。小津学姐在澳门完成了本科学业,在沙龙前几天刚从中国台湾交流归来,她提到了中国台湾、澳门社会氛围、学术气质与大陆的异同,和树远学长一样,在地的、身临其境体验使他们对东亚文化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仿佛与响应本次沙龙的主题向呼应,他们最后不约而同地强调“对话的”而非“对抗的”。
“敢问路在何方,其实路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博览群书、我们辽阔学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文/ 团委学生编辑部 陈梓阳、李梓豪
图/ 图书馆义工协会 马佳蕴
附推荐阅读书目:
·《巨流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齐邦媛
·《思想国》(新星出版社)熊培云
·《古史辨自序》(中华书局)顾颉刚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冯友兰
·《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葛兆光
·《中国近代学术与思想的系谱》(上海三联书店)王汎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