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在线>语文科>学科动态>详细内容

学科动态

月照中天,千里与共

来源:语文科 发布时间:2018-10-29 10:10:11 浏览次数: 【字体:

“月亮”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是不朽的,她已成为文学作品中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蕴、审美境界、象征意义以及生命内涵的思考是绵延千古,从未停息的。

10月23日,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科马永浩老师与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一(17)班的学生,在广州市第六中学中山楼5楼学术报告厅展示了一堂关于“月”的“写景散文群文阅读”接力授课。

塘上月色,月下荷塘。马老师紧承六中曲艺老师在上一个课时留下的作业——赏析《荷塘月色》第四段,展开课程接力。马老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假如学生是六中暻曦文学社的一名编辑,负责采编朱自清先生的这段来稿,限于篇幅,可对文稿进行部分删改。这一活动设计大胆,形式新颖,代入感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鉴赏兴趣,学生“胆肥心大、考虑细致”,根据上节课所学的鉴赏技巧,又联系当今时代,以及结合自身视角,重新对这百年前的文本进行审视,提出了诸多“合理”的删减或修改意见,随后马老师又以余光中、孙绍振等方家学者的观点来点评学生的意见,有温度,有深度,活动精彩纷呈,课堂生成不断。

第二个写作活动中,马老师从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角度充分阐释了“月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以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为例,将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首两个镜头的脚本已经给出,让学生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续写后两个。从散文到诗歌,从阅读到写作,从理论到实践,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感受月景之美,月事之真,月情之纯。

最后的作业设置上,马老师突破语言文字的限制,选用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让学生凭借聆听的感受,将头脑里形成的画面诉诸于文字,从而达到音——画——文——情逐步提升的效果。

余秀华曾在《今夜,我特别想你》中写道:“只是一想到你,世界便在明亮的光晕里倒退”,而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其《赋得自君之出矣》中也写道:“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正所谓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月亮”不仅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更超越了时间的概念,因为人心是想通的,人们的欢乐与悲伤也是想通的。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