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 携手共进
2018年11月21日,广州市二中与东莞中学同课异构活动文科部分在广州市二中举行,东莞中学一行53名教师在刁宏垠主任的带领下,与二中文科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同课互评等交流活动,其中语文教师16名。
本次上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蜀相》。广州二中潘瑞杰老师和东莞中学黄嘉欣老师各呈精彩,为大家呈现了两堂异曲同工的高质量课。
潘老师首先通过“武侯”这一称呼引导学生走近诸葛亮,接着提醒学生注意,杜甫诗中的“蜀相”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诸葛亮是不尽相同的。潘老师非常注重诗歌教学的诵读体验,分别用独诵、齐诵等方式让学生将诗歌读熟,读出感情。熟读之后,他让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在《蜀相》中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诸葛亮?”随后潘老师提出了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以意逆志”。他告诉学生,“意”为读者之意,“逆”为探究、追溯、反求,“志”为作者之态,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用今天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去推知作者当时要表达的意思。随即,他提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武侯祠堂是一种怎样的境况?”在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他又提出“众人冷待蜀相,为什么杜甫却反复吟咏?”这个问题的提出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各抒己见,杜甫的生平背景也自然带出。
黄嘉欣老师的导入颇具特色,她先给出一个谜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让学生猜,这四句是写一个什么历史人物。通过讲解谜面,她让学生对诸葛亮有了初步认知。接着,她列出杜甫写诸葛亮的其他七首诗,由此引发思考:杜甫为什么对诸葛亮情有独钟?带着这个问题,师生一起进入了对《蜀相》文本的深入解读之旅。黄老师也非常注重诗歌的诵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和神韵。她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本诗标题为什么叫“蜀相”,而不叫“卧龙”或“诸葛孔明”?这个问题霎时引爆了课堂,同学们讨论热烈,并由此渐渐深入了文本。黄老师还注意“知人论世”的读诗法,补充了杜甫年表等相关资料,有效地使同学们理解了杜甫的报国情怀与凭吊之意。
课后,两校教师围绕两位老师的教学展开了充分讨论。首先,潘老师和黄老师简单介绍了此次教学的备课思路,然后与会教师各抒己见,两校语文科组长、备课组长也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点评,最后,广州二中语文科行政联系人、正高级教师邱海林作了总结发言。
东莞中学备课组长刘老师感慨:“我原本担心在两校教师缺乏沟通的前提下,双方讲课方式可能会有交叉,但今天两堂各具特色的课都上得非常精彩,令我倍感意外!”接着,他发表了对潘老师课堂的看法:“潘老师的课堂,师生粘合度高,课堂上老师给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并能将诗歌的主题进行延伸,将诗歌给予的启示引导到‘如何对待民族英雄’的话题上,既结合了现实,又具有针对性。”他同时也指出,诗歌教学,不应只着眼于诗歌本身的逻辑,更应该联系到杜甫本身的经历以及他创作的其他诗歌上,具体落实好领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这一设定的教学目标上,在这一点上,潘老师还可以对课堂进行优化。
“两位年轻老师都是90后,我在他们的课堂上看到了90后的执着、热情和智慧!”接下来发表讲话的是广州二中刘细细老师,她对潘老师和黄老师的课堂进行了一番对比评价:“潘老师的课堂,用90后独特的眼光和个性解读《蜀相》这首诗,充分发表了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完成了‘以意逆志’的教学目标!‘逆’在他的课堂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①教学思路突破常规教法,试走了一条新路——从‘旧英雄’到‘新英雄’,从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对待诸葛亮延伸到了如何正确看待当下时代新英雄;②授课方式采取了群文比较阅读,从杜甫写的三首武侯诗整合出更加完整的诸葛亮形象,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③观照现实,阐述了如何在现代语境中品读古诗的新价值和新意义。而黄老师的课堂,确切落实了‘知人论世’的教学目标,写法、情感赏析品读十分到位,虽然只讲授了一首诗歌,但是课堂容量非常大,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许多诗歌资料,内容丰富!”
最后,邱海林主任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其品读和建议启人深思:在立意上,要将诗歌的讲授提升更高一个层次,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杜甫诗中的武侯,还应该品味出武侯诗中的杜甫;在备课上,一定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出处,细致区分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授课区别,在授课安排上有所侧重;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更细腻的问题或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同时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讨论不充足是现在课堂经常存在的一个弊病。他强调:“一节课,重要的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应该让学生确实有所收获。课堂,应该放开时间!放胆让学生表达!充分的思考后,学生常会给你一个意外的精彩答案!”
用户登录